找到相关内容19494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图澄的传说

    魏明帝太和六年(公元232年),来武乡时已是八十高龄。他九岁时,就到乌苌国出家,后又两次到罽宾求法问道,这两个地方都在天竺国,就是现在的印度。他在那里悉心修持,妙通玄术,很快就成为西域的一位名僧。据《...

    王照骞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45790319.html
  • 唐代前期的敦煌艺术

    歌舞图,两侧有灯轮,中部树灯楼,两厢列乐队。乐器中有来自中原的如筝、方响等,有来自西域的羌笛、羯鼓、腰鼓、铜钹等,还有传自印度波斯的琵琶、箜篌等。乐队中还有伴唱二人,抛起铜钹,引吭高歌。中部两对舞伎,...印度,仍然保留着外来影响的痕迹。在天王、力士、罗汉等形象上,骨骼高大,肌肉起陷,浑浑然颇有立体感,如220窟的天龙八部、217窟的罗汉,画史称赞“吴生之画如塑然”,“鬼神若脱壁”,大约即指唐代新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5390569.html
  • 普贤上师巴支仁波切的故事

    行者,四处自由流浪,不执著停留于任何地方;他们也没有任何财产或社会地位做为寄托,看起来更像是乞丐或流浪汉,但事实上,他们更贴近于远古那种神圣狂热又神秘的印度大成就者。   巴支仁波切,以其朴质的生活...床上,为南印度密索的一座新建寺庙祈福,在事先预定的时刻,大家期待已久的公开加持仪式将要开始,尊贵的仁波切在卡林邦将七彩米向空中,于此同时,遥在远方的密索新寺庙前方,七彩米也落了一地──这实在是一个奇迹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5990572.html
  • 敦煌石室记

    数卷赠之。此比国人行过新疆。复谒长庚将军(亦满人)。及道台潘某。相与道敦煌事。复以经卷分赠长庚与潘道台。有匈牙利人斯坦因。自印度来中国。过新疆闻知其事。遂至敦煌晤王道士。   敦煌石室记(三)  ...

    谢稚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091521.html
  • “吓唬”和“勾引”不是真正的佛

    角色互换机制,比如看到受苦的人,会感觉同情,比如看电影,看到悲伤的时候就会流泪,觉得可能自己就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。印度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最开始是很残暴的暴君,到中年的时候看到战争带给普通人那么多痛苦,...

    西藏秦麦洛桑活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291555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研究

    成为密。此经由中印度高僧般剌密帝于灌顶部诵出(见《宋高僧传》卷第三),故属于秘密部经典。但密并非佛保密而不外传,因凡夫处于相对的时空境界,故要讲述绝对的本体也难以用世间言语解释。佛说:“愚者不解,故名为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091575.html
  •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及其展望

    长,菩提生,离地狱,出火坑,愿成佛,度众生。唵·伽啰帝耶·莎婆诃。三遍。   愿此钟声超法界,铁围幽暗悉皆闻;   闻尘清净证圆通,一切众生成正觉。   菩提,在梵文(即印度古代文字)中意为“...

    汪祖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491636.html
  • 辽代佛学的圆融思想

    澄观、宗密的华严学说,唯心论的倾向明显。华严宗在判教上主张圆教,以华严教义会通整个佛法。辽代佛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《释摩诃衍论》的研究。该书相传为印度龙树菩萨造,姚秦筏提摩多译,为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注释书...

    李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892095.html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六讲

    什么能在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民生等各个方面如此强盛,就是因为它几乎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头脑,不仅中国有不少优秀人才跑到美国去了,就是印度这几年也是在大喊自己国家的人才有不少去了美国,而且其它如英国、德国等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292105.html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一讲

    有时看到一个人很闪光,有时看到这个人则很窝囊……并不是说此人如何闪光或窝囊,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,其实这一切都在这个人的禀性之内。   借用佛教唯识学的理论,玄奘大师在翻译印度的唯识学时,就把我们人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8.html